儿童注意力的折射作用
以往研究儿童发展的角度主要聚焦于身心的发展,我认为在这之中要加入脑的概念,探究身心脑的发展。
孩子脑功能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明确的时间线。从胎儿一直到出生以后的70年,突触发生和髓鞘形成的变化历程可以用三条曲线描绘:分别是初级感知觉的发展曲线,包括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等,语言发展的曲线,包括语言的理解和言语表达输出,和大脑高级认知功能的曲线,包括注意力、规则意识、自控力、情绪控制能力、自我效能感等等。随着时间的变化,这三条曲线的峰值到来的时间不同,感知觉曲线的峰值来得最早,语言曲线其次,高级认知曲线最晚。
曲线中的上升部分和下降部分,分别代表神经元之间建立的信息传递通路逐渐增多、信息传递加快,和逐渐精简、聚焦,所以都很重要。
大家知道,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交换信息的途径。突触的增加意味着神经信息交换变得越来越丰富。除了周遭神经,跨脑区之间的、左脑右脑之间的胼胝体、甚至更长的神经反射弧,都需要突触做信息传递的通道。
所以,上升的重要性在于,突触的数量增加意味着传输更有效、更高效,有更多的可能性。这是孩子在脑发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理学基础。
儿童发展和教育领域普遍存在一个争论,孩子的发展和教育到底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?非常多的学说各执一词。我们所讲的突触的变化是后天作用,通过给予孩子丰富的教育、生活、成长环境,增加突触的连接,培养各方面的能力。
而突触下降的阶段实际上是突触在修剪的过程,大脑将不需要的突触剪掉。突触的第一次修剪出现在出生后4个月左右,这是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发现,也是关键期的重要生理学佐证。
这个研究中,实验者将刚出生的小白鼠用纱布蒙上双眼,过一段时间后再取下。实验人员发现,如果在4个月内取下纱布,小白鼠仍旧有可能发展出健全的视觉。但超过4个月后再取下纱布,小白鼠则无法发展出健全的视觉。这便是关键期的概念——一旦错过功能发展的关键期,就难以发展出此项能力。这正是突触修剪——用进废退的结果。
类似视觉,初级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非常狭窄。大脑的其他高级认知功能的关键期相对较长,错过也不会完全失去该项能力。比如,规则意识和自控能力形成的关键期是4~6岁,也是大脑前额叶的第一个发育高峰。
在这两年左右的时段中,我们随时可以抓住机会去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。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研究——棉花糖实验,它展示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自律、延迟满足、自控力的发展情况,并且通过长达十几年的跟踪研究发现,这两年规则意识自控力的发展情况,决定了孩子日后的学业、事业成就。
到了青春期,大脑突触又会出现一个先增加再减少的变化。这个阶段,前额叶需要给孩子提供在新环境中的自我探索的神经学物质基础,然后再进行修剪。
回到注意力,我们知道它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种。外源性注意是孩子出生就有的,对外界刺激被动作出反应的注意力,比如新生儿的朝向反射。而内源性注意力是由自己控制的、内在的、主动的注意。家长们在孩子进入幼小衔接快要上学时,担心孩子继续被外界刺激影响,不能专心学业,因而非常关注的是孩子的内源性注意力。
而内源性注意和很多能力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交错的,在我们的工作当中,会发现以注意力问题为主前来测评的孩子,会表现出非常多的注意力以外的问题,包括孩子学习的主动性、抗干扰能力、规则意识等,而这些能力的发展与注意力的发展和表现是高度相关的。
比如,4~6岁的儿童,规则意识和自控力也在发展。如果孩子没有发展出很好的规则意识和自控力,他的内源性注意力也会受到影响。除此之外还有记忆力,如果没有办法提升孩子的工作记忆,也就是“内存”,就会因为记不住,而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,与此同时自律性、意志力、自控力也会受到影响。
有些孩子在学校里不能专心学习,不愿意上课,甚至不守纪律,有可能是社会情绪能力发展的问题,或是缺乏规则意识和自控力的问题;还有很多孩子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,随着年龄成长问题逐渐严重。我们经常遇到小学高年级阶段、初中以上孩子的家长反映,自己的孩子学习不主动,甚至厌学。而这些在小学前阶段的孩子来说,可能是做事情不主动,不自觉,需要看管。
大部分孩子在K12阶段,都会在幼儿园和学校这样社会化的学习环境中,参与群体学习活动。社会化学习本应给孩子带来更多学习机会,但是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不适应社会化的学习方式,出现了适应困难包括沟通问题。
这一系列问题,让家长似乎越来越开始意识到,孩子的主动学习是一个大问题,看管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。同时我们也看到,前来求助的孩子的注意力问题几乎全部都是跟主动学习相关的问题:马马虎虎、拖拉、不自觉。我们发现,问题的核心在于孩子的主观能动性,而不是单纯的注意力问题。
所以,内源性注意力是一个三棱镜,可以折射出孩子的工作记忆、抗压能力、自控力、规则意识、自我效能感以及社会情绪能力等诸多方面的问题。